所屬欄目:科技

蘋果供應鏈「不香」了?代工大廠主動解散團隊,庫克緊急行動了!

蘋果供應鏈「不香」了?代工大廠主動解散團隊,庫克緊急行動了!

能夠進入到蘋果的供應鏈,就意味著「盆滿缽滿」的開始,這樣的思維固化在了零部件代工廠心中,而富士康的發家史,就是驗證這個事實的關鍵,因此各大代工都在想盡辦法獲取蘋果訂單。

蘋果的CEO庫克曾說過:「中國市場離不開蘋果,同樣蘋果也離不開中國市場!」而這樣一句話,卻被富士康的郭臺銘過度解讀了,其直接理解為:「是他賞飯給我們吃,中國市場離不開富士康!」

自以為有蘋果訂單撐腰,就能夠在中國市場「為所欲為」,不合時宜的言論,也直接讓富士康遭到國人唾棄,對於蘋果供應鏈問題,國內市場也有了一個重新的了解。

蘋果供應鏈真的「香」嗎

富士康依靠著蘋果給的大量訂單,在國內代工廠的員工數量就破百萬了,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崗位,但這卻是我們的工人應得的,在工資待遇上並沒有比其它工廠要好。

在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的景之下,企業的用工成本也逐步增加,蘋果就開始抱怨其利潤下滑,為了更好的解決類似的問題,庫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,那就是要把產能轉移到印度、越南市場去。

在國內代工廠不斷爭取蘋果訂單的大背景之下,庫克卻有了放棄中國市場的想法,耗費多年布局起來的完整產業鏈,卻要親手毀掉他它,也註定了會遭到一定的反噬。

在供應鏈體系當中,一直都遵循著「利弊共存」的狀態,蘋果訂單能夠帶來大額利潤的同時,同樣也能夠給企業帶來經營危機,而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再少數了。

很多國內廠商在獲取了蘋果訂單之後,就對其形成了高度的依賴,被一時的利益衝昏了頭腦,接受了一切蘋果的苛刻條件,專門為其量身定製生產線,當蘋果撤走訂單之後,企業直接面臨破產的局面。

諸多案例並沒有讓國內廠商警醒,很多人都想利用蘋果訂單「鍍金」,卻沒曾想被一步步給套牢了,蘋果公司的利潤比率當中,自己獨佔了70%,只留下了30%留給整條供應鏈去搶,自然就會出現白打工的情況。

代工大廠解散蘋果團隊

蘋果原本想把iPhone 13的產能放到印度,結果位於當地的代工廠因為各種原因,不僅產品的質量不合格,而且在產能上也無法按時完成目標,富士康只好緊急招聘了幾十萬員工,在國內完成了訂單。

來回這麼「坑」,就算強大如富士康也承受不了幾回,但顯然富士康根本離不開蘋果訂單了,失去了就意味著破產,因此郭臺銘只能選擇言聽計從。

目前依然有很多代工大廠想要躋身蘋果供應鏈,但偏偏就有那麼幾個例外,對蘋果訂單根本就不屑一顧,更是直接解散了蘋果團隊。

而這家代工大廠就是仁寶電腦,此前承接了大量的Apple Watch、iPad代工訂單,但卻在前幾天正式宣布解散了該團隊,之後也不會繼續和蘋果有任何的合作。

那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,才會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呢?

經過仔細進行分析,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,其一是使用的都是蘋果自身的技術,代工廠商被取代的可能性很大,而且還不能隨意篡改任何的技術環節,可以說就是蘋果的一個「組裝廠」!

只要就是利潤非常的低,在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,蘋果給到代工廠的價格,卻和十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兩樣,如今蘋果訂單的毛利率已經低的可憐了,外加上競爭的異常激烈,實際產生的利潤就更少了。

庫克緊急行動了

然而我們忽略了蘋果的能力,主動解除和蘋果合作,這樣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,在庫克緊急啟動了應急措施之後,剛被放棄的產能,立馬又有人接手了進來。

在仁寶剛宣布退出,其訂單立馬又被立訊、比亞迪、富士康等等企業給拿下了,不得不佩服庫克這控場能力,而近幾年廣達、JDI等等廠商也相繼推出,原因都是沒有錢賺,為何這些大廠還搶著要訂單呢?

唯一的原因可能就是,現階段全球產業鏈經濟不景氣,而這些代工大廠不得不接受這些薄利的訂單,依靠自己產業鏈的優勢,相比於那些小廠能夠有效說減成本,提高利潤空間。

但庫克這樣的做法,實際上已經在透支自己的未來了,在全球經濟環境恢復之後,這些大廠肯定會進行訂單的選擇,屆時這些蘋果劣質的訂單將不會成為首選。

而將產能轉移印度、越南市場,為的就是那一點人口福利,從實際角度出發的話,這項計劃基本算是失敗了,庫克如果繼續執迷不悟下去,蘋果的優勢將逐步消散,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?

相關信息

GG